舟山拼团购房148群(131)
  • 浅浅: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
  • 雪花飘飘:好的呢。
  • 零: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
  • 英雄:我去看过,很齐全。
  • 牛转乾坤: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
  • 日记本:这个楼盘性价比高。
  • 回忆: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
  • 大头: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
  • 吃了么: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
  • 蓝天: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
139人申请入群

银行业不怕加息怕超调 加息力度仍不足

发布时间: 2011-05-12 08:46:04

来源: www.loupan.com

分类: 楼盘导购

1617次浏览


央行再度选择假期出手,半年内第四次加息。部分市场人士因为担心政策超调而手足无措,但十几位受访的监管当局负责人及银行家则表示,当前影响有效,深度影响待查,最值得忧虑的是未来的调控手段和力度把握,稍有不慎,恐危机四伏。

“物价不能涨得太快,经济不能下滑太多,要在两个截然相反的目标之间找平衡,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个难题。”一位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直言,央行如果对通胀置若罔闻,那么银行肯定会受影响;但如果出手过重,同样会殃及池鱼。

他并称,当前加息对银行“有影响,但不大”。

此前,财新记者获悉,央行认为CPI的高点将于4月来临,预计将达到5.5%的高位。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不仅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眼下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着眼点。基于这一预期,央行此次调控并未出乎意料。

一位银行家直言,上调利率并未减少资金供给,但会抑制过度需求,增加融资成本。“因为负利率依然存在,恐难以改变资金走向。只是前期铺得过大的投资摊子,难以收拾了”。他预计,上半年还有加息的可能,三季度后料将有所松动。

某国有商业银行高层直言,“货币政策调大调小一直都有争议,但往往是自说自话”。

有银行家表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旨在收紧基础货币,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其主要影响是在商业银行层面的;而加息则会对整个社会的资金面产生影响,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此时加息意味着当前的物价调控目标不太理想。

央行高层近期重申年度CPI控制目标依然为4%,同期将高度关注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并将着力对抗大宗商品价格的过度波动。这意味着,如果CPI不能尽快得到控制,未来的调控恐怕还要继续发力。

前述银行家称,虽然信贷投放趋紧,但民间投融资依然很活跃,加之货币流通速度很快,实际的市场资金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当前的调控有定向控制的意味,即对于房地产和高耗能行业实行资金供给的调控,这些行业感到资金紧张不足为奇,而且中央应该也是乐见其成的。

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就像美国的石油行业,已经被利益集团所操控,能够左右政府的决策,中国首个为利益集团操控又能对政府施加影响的行业就是房地产行业。

前述银行家表示,当务之急是调整结构,甚至采取一些行政手段也在所不惜。他并称,虽然各界都认为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国家依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仅仅依靠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进行引导,实际收效恐怕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要动真格的,中央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下大决心,必要时可以辅以一些非常规手段。

“加息是货币当局在GDP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寻求平衡,此时加息意味着物价增长超出了政府的预期”。有银行高管表示,部分市场观察家认为,当前的加息力度不足以“把老虎关进笼子”。

他并称,对100个城市的房价监控显示,仍有80多个城市的价格处于上升通道;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价格仍在节节攀升,发改委等部门甚至不得不采取行政干预,与经销商面谈,要求他们以大局为重,不能涨价。按照“十二五”规划,居民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而物价总水平的居高不下,特别是食品价格的不断攀升,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商业银行普遍感到目前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容应对。另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表示,当前加息是半年来央行调控基调的持续,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是给个信号就结束的事”。

他并称,各种调控工具都有空间,银行有能力从容应对。“银行经营就是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游泳,而监管意图就是经营的边界”,他认为银行应对当前的调控仍游刃有余。

瑞银亚太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尹致源表示,亚洲地区去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现在是时候为自己着想了。

他坦言,危机之前,很多国家都是依靠对美出口来飞速发展的,所以亚洲地区很多国家的货币政策都是紧跟美国亦步亦趋。但现在这一基础已然不再。亚洲国家需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改变自己的零利率或者负利率状况,“不要再固守美联储30年前制定的货币政策”。

“不要目光短浅地只考虑出口,无视不断扩大的债务导致的资产泡沫,以及随处可见的通货膨胀。如果任其发展,每个人都会遭殃,甚至可能引发新的衰退。”尹致源直言,“动手越早,选择余地就越大。”■

责任编辑: suchao

团购报名

最新楼讯
楼盘导购更多>>
购房指南更多>>
小编推荐
订阅楼市楼讯